成都市磨盘山公墓属成都市市级公墓,地处风景秀丽的磨盘山南麓,离城约五公里,交通便利,地理位置优越,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公墓,被誉为“成都的八宝山”。经成都市政府行文批准,公墓于1992年恢复对外安葬骨灰。
中文名称成都磨盘山公墓区域划分寄存区、安葬区、园林区 | 占地面积163.37亩别称成都八宝山 |
- 1概况简介
- 2规范管理
- 3发展历程
1概况简介
磨盘山公墓地图磨盘山公墓占地163.37亩,共分三个区域:寄存区、安葬区、园林区。
寄存区:有宏伟壮观的人民骨灰堂,配置有安全、环保型全封闭阻燃式骨灰存放架,对外提供骨灰寄存服务。
安葬区:有庄严肃穆的2.16革命烈士纪念碑、贺炳炎将军墓,许多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老红军、老干部、革命烈士、社会名流等都先后安息于此。公墓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,墓区整体依山傍水,坐北朝南,视野开阔,城区美景尽收眼底。墓区各区相连,小径相通,九个墓区,二十余种墓型,布局合理,设计精巧,供家属自由选择。
园林区:中央通道两侧古柏参天,一片静谧;水榭亭阁,小桥流水;艺术长廊,曲径通幽;百余种名贵花草树木点缀其间,四季常青,形成了自然风景艺术的园林式公墓,构筑出一种平和安详、宁静淡泊的文化氛围。[1]
2规范管理
1989年中央民政部召开了全国第一次殡葬工作会议。根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加强公墓管理的有关规定,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安排下,1990年春,成都市磨盘山公墓与北郊火葬场划分为两个独立的单位。磨盘山公墓成立独立的领导机构,对磨盘山公墓进行专门管理。
1990年清明节,由于数万人上山扫墓,造成治安、交通秩序混乱。针对这一问题,公墓与当地的石岭村联合成立了“治安联防队”。
1990年6月公墓派专人对公墓陵园内外6000余座旧墓进行了细致普查。对公墓内658座旧墓逐一查实死者姓名、安葬单位、占地面积,并登记造册。此外,对旧墓烈士区、名流区308座墓进行了平面图的绘制。
这些工作的开展为以后磨盘山公墓对外安葬骨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
3发展历程
1992年8月,磨盘山公墓经成都市政府行文批准恢复对外安葬骨灰。这一措施为解决成都市骨灰安葬问题起到了极大的作用。同时也标志着磨盘山公墓由公益性公墓转型为了经营型公墓。
经过一系列摸索,1995年公墓先后建全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。如:《成都市磨盘山公墓岗位目标责任制》、《成都市磨盘山公墓规章制度》、《成都市磨盘山公墓服务程序》等。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制定,使公墓各部门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,服务也更加周到。
1998年公墓实施电脑程序化管理。同时,拆资100万对骨灰堂侧堂进行重新装修与改造。并引进了环保型阻燃式高档封闭骨灰架。新骨灰架的引进使骨灰寄存环境更加舒适,更加科学。另外,经上级领导批准,将“2.16”烈士墓下一区域进行了平整改造,以作为旧墓烈士名流迁葬区。
1999年,公墓率先在成都市推出树葬与壁葬业务。这一措施实现了葬法的多样化,也顺应了殡葬改革的潮流。
2000年,由于墓区投入量加大,为了方便扫墓家属找到墓穴、规范公墓管理,公墓将每座墓前刊刻安装上了排、号、位。同时,为了加强公墓管理,在骨灰寄存实施电脑管理的基础上对墓区档案也实行电脑管理。
2001年开始,公墓投资30多万元在主要位置修建了象征回归自然的“太阳苑”、“月亮苑”、“自然生态苑”,占地约7000平方米。随后又修建了“桃花园”、“腊梅园”,使绿化面积扩大10000平方米左右。
2002年,公墓修建了综合办公楼并对总台进行了装修。之后,又投入50多万元对公墓大门内左右侧空地进行了改造,修建了花园休闲广场,其面积达近5000平方米。
2000年开始,在所领导的安排下公开招聘具有高学历、高素质的人才。从2000年至2003年引进两名大学生,经过培养、考核,已竞聘走上领导岗位。
2004年1月,成都市老殡仪馆撤消;6月,北郊殡仪馆与磨盘山公墓合并成立新的成都市殡仪馆;12月1日,新成都市殡仪馆挂牌。